logo logo
焦點觀點
::: 首頁 焦點觀點專欄 調查顯示,Open-access革命正在擠壓科學協會的預算

調查顯示,Open-access革命正在擠壓科學協會的預算

2025-08-05
TAG Scholarly societies Open access publishing Transformative agreements 學術協會 開放取用出版 轉型協議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許多學術團體而言,期刊出版訂閱費一直是其穩定且關鍵的收入來源,不僅維繫日常營運,也支持如政策倡議、獎助學金與會員服務等多項核心業務。然而,隨著Open Access出版趨勢的興起,這項收入來源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份由研究諮詢公司Research Consulting所進行的最新調查指出,即使出版成本持續上升,期刊營收仍難以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更有約一半的受訪學會直言收入已出現實質下滑。

這項調查涵蓋66個主要來自英國的學術學會,儘管僅代表全球數千個學會的一小部分,其結果仍具高度警示意義。出版顧問公司Clarke & Esposito董事總經理Michael Clarke指出,這份報告與他從多國客戶聽聞的情況相符:學會收入趨於停滯,甚至因通膨而實質減少。這對某些嚴重仰賴出版收益維持運作的學會而言,衝擊尤為明顯。調查中,近半數科學、工程、數學領域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超過一半的年度預算依賴出版所得。

由於多數學會僅出版少數幾種期刊,規模不大,營運效率遠遜於大型商業出版商,當收入縮水時,學會只能被迫縮減其他服務。例如有學會已縮編慈善活動規模,或停止新書出版。學會出版商聯盟(ALPSP)聯合主席Kathryn Spiller警告,若這些學會無法維持營運,將導致出版權力進一步集中於如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巨頭,進而弱化學術社群的多樣性與獨立性。

開放取用出版雖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及性,但對學會而言卻是一道難以翻越的門檻。在傳統訂閱模式下,學會追求高品質、低數量的期刊發表;然而在開放取用機制中,作者需自費支付發表費,平均每篇達2,000美元,這迫使出版方在維持收入的壓力下提高發表數量,與學會長期以來的編輯哲學相牴觸。許多學會不具備擴張出版規模的能力,也無意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即使試圖轉型,也往往收效甚微。

為了適應轉變,不少學會選擇與大型商業出版商合作,將期刊外包換取收入分成。但Michael Clarke指出,隨著每篇論文平均收益下降,商業出版商提供的分潤條件也逐漸縮水,有些學會與出版商續約後收入甚至減少兩至四成。尤其是那些高拒稿率、質量導向的期刊,收入潛力低,對商業出版商的吸引力日益下降。

此外,越來越多期刊被納入「轉型協議」,即機構以一筆年費包辦閱讀與開放取用出版的權利。學會期刊若被納入協議,實際收入往往視機構中研究人員的發表量而定,若該機構學者較少投稿,則學會將分得極少收益,甚至比過去訂閱制時期更為不利。

與此同時,學會也面臨來自出版流程中的成本壓力,特別是日益重要的學術誠信審查,如檢測引用不實、圖像造假等。儘管人工智慧(AI)工具可望在此發揮關鍵作用,提高效率與準確性,但這類工具本身需資金投入與專業培訓,並非所有學會都能立即負擔。

在不利的財務環境下,一些學會開始積極尋找收入多元化的途徑,例如開發線上課程、出版面向大眾的雜誌等,以期擺脫對期刊出版的高度依賴。Kathryn Spiller強調:「許多學會已深切意識到轉型的急迫性,他們正努力尋求新出路。」

這場學術出版的轉型危機,不只是產業問題,更關係到全球科學傳播的健康發展。學會長期以來扮演著促進學術品質、提供專業支援與推動公共利益的重要角色,其存續與否,將直接影響科學社群的未來生態。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many-scientific-societies-are-losing-publishing-revenue

上一則 回索引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