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焦點觀點
::: 首頁 焦點觀點專欄 學術界與「大科技公司」如何互相學習

學術界與「大科技公司」如何互相學習

2025-09-05
TAG 產學合作 學術合作

對於學術界來說,與產業合作以取得龐大的專有數據與創新工具,無疑相當具有吸引力。但雙方存在的緊張關係與利益衝突,也讓這類合作顯得令人卻步。

2014 年,Organized Innovation此書分析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所資助的「工程研究中心計畫」(ERCs)。這些設於大學、並與企業合作的研究中心,顯示成功的合作不僅要承認衝突可能發生,還要承諾建立正式的解決機制。

七大科技巨頭—AlphabetAmazonAppleMetaMicrosoftNvidia Tesla,以及像 OpenAI 這樣的新興公司,其研發預算遠超過大多數大學實驗室。僅在 2022 年,AmazonAppleGoogleIBM Microsoft 的研發支出就高達數百億美元。2024 年,僅 Meta 一家公司就投入近 440 億美元研發,占其年度收入的 27%

然而,許多學者依舊對與「大科技公司」合作持保留態度,因為這些公司的運作方式爭議不斷。這些科技雖能促進全球連結、提升生產力、推動經濟成長與推進 AI,但同時也可能助長錯誤資訊的傳播、加劇社會偏見與不平等。與國防產業的合作更可能引發倫理疑慮。例如,Meta 允許其大型語言模型 Llama 用於軍事用途。企業可以透過內部審查委員會來減輕這些問題。

對學者而言,與大科技合作也可能涉及利益衝突(如資金不當影響研究)、承諾衝突(商業活動優先於學術)、或忠誠度衝突(優先考慮公司利益而非學術機構利益)。設置專責委員會來審議這些衝突,是降低風險的方法之一。

根據研究,以下是學者與大科技合作時應注意的幾點:

1. 堅守大學使命:學者必須忠於大學「創造與傳播知識」的使命,並遵循所在機構的規範。哈佛大學的商業活動治理原則(Principles Governing Commercial Activities)”即為一個例子。

2. 維持良好關係管理:學術與企業研究人員需明確界定合作範圍,說清楚哪些資訊可以分享,哪些不行。設立產業聯絡人員對長期維護合作進程至關重要。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而這只能透過雙方學習、分享控制權來發展。

3. 認知互補優勢:大學能提供企業通常缺乏的資源,例如社會科學、政策、法律與人文專業知識。這能幫助科技公司評估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AI 圖像如何扭曲歷史事件、經濟差距如何限制 AI 工具的使用,甚至探討機器人與 AI 依賴增加的哲學與神學意涵。

政府同樣必須謹慎,以促進產學合作。一方面要防止壟斷、規範企業以保護消費者;另一方面也要讓新創公司得以成長。隨著大公司承擔越來越多基礎科學研究,若監管不當,可能反而扼殺它們在全球科研生態系統中的關鍵角色。大學、科技巨頭與政府必須有意識地共同塑造一個促進合作的研究生態系統。對學術界而言,這些合作潛力巨大,但必須謹慎探索,同時妥善處理學術與商業利益之間的張力。

全文請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751-z

回索引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