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舉意義重大,因為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位列前 10 名研究生產國之列。
專家預測,在拜登政府上個月(2022.8)發布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命令後,亞洲研究強國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引入OA。
根據美國的決定,從 2025 年開始,必須立即將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發表成果以OA形式發表。這是在歐洲和英國引入類似規則之後,由 S 計劃倡議牽頭的。
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是前 10 大研究產出國中的四個國家的所在地,亞洲現在似乎有望成為下一個戰場。
S 計劃背後的 Coalition S 資助者集團執行董事 Johan Rooryck 表示“這是第一次全球真正有可能對立即開放獲取的原則達成一致看法。”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為亞洲許多較大的研究國家一直在互相觀望,看誰會率先採取行動,並等待美國給自己定位。現在已經發生了,我希望在兩到三年內達成一致。”
該地區較大的國家“應該能夠相對快速地轉向 OA,特別是如果他們應用權利保留,允許研究人員保留對其工作的權利並將接受的手稿存入機構典藏或國家檔案館,”Rooryck 說。
他繼續說,“gold”OA出版路線,即期刊收取費用以在網上免費提供記錄版本,“可能更棘手”,因為費用可能對亞洲預算來說“過高”。
即使沒有國家授權,一些亞洲部門也逐漸接受開放獲取出版。三個主要的中國部門組織——國家科學圖書館、國家科學技術圖書館和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表示支持 2018 年 S 計劃的目標。與此同時,日本大學與出版商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其中包括開放獲取選項。
日本國家信息學研究所開放科學和數據平台研究中心的戰略經理 Miho Funamori 預計,這個在研究資料庫數量上僅次於美國的國家將在“未來幾年”強制要求立即開放訪問”
“現在有 800 多個機構知識庫……應該加以利用,”她說。
Funamori 表示,如果不效仿,該國的學術界將面臨落後於美國同行的風險,因為研究表明,開放內容的閱讀和引用率更高,美國同行很快就會佔上風。
但她表示懷疑學術界能否被說服將他們的工作放入知識庫,因為許多人仍然不知道開放獲取的含義。
“日本沒有採用 S 計劃,因為日本的資助機構不想向研究人員發號施令,”她說。
非營利組織 Creative Commons 的開放知識總監 Cable Green 和其開放氣候變化運動的經理 Monica Granados 說,亞洲的授權可以“促進全球出版文化的變革”。
但影響可能因系統而異。
“我們不完全了解不同教育機構的文化差異以及任期和晉升差異將如何發揮作用。例如,在中國,研究人員在《Cell》、《Nature》或《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時經常會獲得獎金。這些鼓勵措施可能會減緩向OA的轉變,”
閱讀更多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22/09/23/asia-likely-follow-us-open-access